深圳华强北机器人交易中心初露锋芒价格困境令人深思

2025-03-12 bob电竞官网

  在机器人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今天,价格仍然是公众关注的一个重要焦点。以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为例,G1人形机器人的价格高达9.9万元,而H1型则更是令人咋舌的65万元。这种高昂的售价让不少潜在消费者却步,难以迈出购买的第一步。虽然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普遍偏高,但深圳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。他指出,针对成本控制,旗下的SE01人形机器人全部采用自主研发的技术,某些零部件量产后的价格甚至低到可以论斤来售卖。

  蓝鲸科技的记者走访发现,机器人核心部件的价格确实居高不下,加上潜在的研发成本,这便是当下机器人价格较高的重要的因素。不过,这与赵同阳所提到的论斤称所售零部件的低价并不矛盾。事实上,当前机器人产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两极分化的价格现象,且这反映了当前供应链的整体成本状况。若想要在这一领域建立成熟的机器人零部件产业链,构建规模化运营依旧任重道远。

  深圳华强北作为全球电子科技类产品的重要交易中心,最近已成立了赛格机器人交易中心,虽说走在了行业的前列。然而,当记者走进交易中心,却发现前来从事机器人交易的商家寥寥无几,其中一家商家透露“起初对此充满期待,但现在生意不景气,门可罗雀”。交易中心的发起人刘涛表示,目前入驻商铺多为教育类机器人,因为这类机器人的零部件已经实现了标准化。

  刘涛进一步指出,尽管机器人行业处于前沿探索阶段,但零部件价格居高不下且尚缺乏标准化,这也是在该领域从业者数量少的根本原因之一。有不少对机器人零部件感兴趣的人前来华强北,但对于具体零部件信息的了解却十分困难。某外籍人士大卫向记者反映,“在这里询问机器人零部件信息,简直难如登天。”

  尽管华强北现有的市场需求看似广泛,但仍多以临时性、短期性需求为主,客户更偏向于租赁而非长期购买。这进一步导致了机器人产品在市场中的流转十分缓慢。阿伟,一位在华强北长期经营的小商家表示,正是因为机器人产品的高技术上的含金量和市场准入的壁垒,使得这一领域的转型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。

  从政策角度来看,深圳市正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。3月3日,深圳市科学技术创新局发布了《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,针对核心技术攻坚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、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制定了18条重点任务,计划到2027年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,目标是培育出一批高估值、高营收企业,实现广泛的十亿级应用场景,并将相关产业规模扩展至1000亿元以上。

  与深圳的现状形成对比的是杭州。尽管杭州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,但当地的产业链尚不成熟,尚未具备支撑大规模交易的能力。目前业内尚未听说过杭州有设立机器人交易中心的消息。一位机器人领域的观察者李峰表示,虽然杭州的发展势头良好,但整个行业仍需持续成长,市场条件需进一步完善。

  在蓝鲸科技记者走访中,不难发现,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生态体系中,零部件价格差异颇大,这慢慢的变成了影响产业生态的主要的因素。某深圳工业机器人零部件贸易商张洋坦言,自己每天穿梭于各类零部件制造厂,目睹着行业的变化和价格的差异。普通材料制造成并且标准化生产的机械臂外壳和支架,价格十分亲民,甚至在阿里巴巴平台上,某些型号的机械支架售价低至320元。

  然而,当目光转向关键核心部件,情况便截然不同。据了解,减速器作为控制运动精度和扭矩的核心部件,其价格通常不菲。以绿的谐波为例,工业机器人使用的减速器单个售价可能达到数千甚至数万元。而在某些人形机器人中,旋转关节与灵巧手的成本更是相比来说较高。尽管某些传感器的价格在2000至3000元不等,但整体仍然偏高。

  对于为何在这场价格竞争中不少企业选择自研,众多企业表示这是为实现自主可控,以避免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。例如,某公司员工王柯透露,自研不仅能满足生产需求,还能对外销售,这样便能逐步降低对外部资源的需求。与此类似,许多机器人企业纷纷选择合作生产,尤其是对某些复杂部件,他们将其外包给专业厂家,确保成本可控之余,不丧失产品的质量与性能。

  鉴于目前的市场环境,可观的是,产业链的成熟度将直接影响机器人成本的下降。随着国产化替代进程加快与技术进步,行业整体零部件的价格已有所下调。一位深圳的零部件采购商章女士表示,与两年前相比,某款电机的价格已经下降了30%至50%。展望未来,若机器人应用场景能持续扩展,市场需求的增加自然有望导致成本逐渐降低。

  如今,慢慢的变多的零部件制造商意识到了这一市场趋势,以及未来潜在的需求,纷纷加大产量以求在此风口中占得先机。以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——减速器为例,以往我国在此领域长期依赖进口,现如今随着本土企业的崛起,一些企业如绿的谐波,通过加大研发投入,提高产能,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,还逐渐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
  在深圳与杭州的发展对比中,清晰地展现出机器人产业的机会与挑战并存。各企业在合作中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链运作模式,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。然而毋庸置疑的是,技术创新仍是供应商们必须面对的核心挑战。以伺服电机为例,要求其具备高功率、精确控制与快响应等特性,这对电机供应商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  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产业背景下,既然趋势已成,不妨大胆预测,未来的机器人市场会怎么样发展,深圳的机器人交易中心又将如何突破其当前的瓶颈,该产业将在何种程度上迎来转机?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,掌握主动权的企业将成为未来竞争的赢家,值得所有人重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相关产品